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比如,你买了一只股票,涨了10%的时候,你可能很快就把它卖了,想着落袋为安;可要是跌了10%,你却死活不愿意割肉,总想着它肯定能涨回来。
又或者,你在商场抽奖,抽到了一张价值100元的优惠券,你可能会觉得挺开心,但要是不小心弄丢了这张优惠券,你可能会懊恼一整天,那种失落感远远超过得到它时的喜悦。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损失厌恶心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有趣又神秘的心理现象。
一、什么是损失厌恶心理
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简单来说,就是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
比如,捡到100块钱带来的快乐,可能远远比不上丢了100块钱的痛苦。
这种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人类的进化历程之中。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损失意味着可能无法生存下去。
比如,丢失了食物储备,可能就会面临饥饿;失去了住所,可能就会遭受野兽的袭击。
所以,那些对损失更加敏感的祖先,更有可能采取措施来避免损失,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对损失的高度敏感就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为了我们心理的一部分。
二、心理学家眼中的损失厌恶
心理学家们对损失厌恶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着名的当属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s
tversky)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这两位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对损失和收益的不同态度。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面对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的收益,而不是冒险去追求可能更高但不确定的收益。
举个例子,假如你面临两个选择:a是直接得到1000元;b是有50%的概率得到2000元,5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大多数人会选择a,因为他们不想冒险失去可能得到的1000元。
然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情况就完全相反了。
他们会变得风险偏好,更愿意冒险去避免损失,而不是接受确定性的损失。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把选项改成:a是直接损失1000元;b是有50%的概率损失2000元,50%的概率什么也不损失。
这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b,宁愿赌一把,也不愿意接受确定要损失1000元的结果。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通过实验测量出,损失带来的痛苦感大约是同等收益带来快乐感的2.5倍。
也就是说,丢了100块钱的痛苦,需要捡到250块钱才能弥补。
这个研究结果震惊了心理学界,也让损失厌恶心理成为了行为经济学和决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生活中的损失厌恶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损失厌恶心理在生活中的影响,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故事案例。
(一)股票投资的纠结
现代都市,灵气枯竭,但妖魔鬼怪却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世界是残酷的,只是你看不见。妖魔鬼怪披着人皮,隐藏在繁华都市之中,以人为血食,增加修为。也许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熟悉的某个人忽然露出獠牙,一口咬来。不要惊讶,就如同人吃牲口一般,我们都是食物链底部的一员。命运从不眷顾弱者,死亡是唯一的归宿。王辉不肯屈服命运,只有选择成为强者,以妖魔鬼怪为食,走上炼魔成道之路。...
叶擎天,战神军团主帅。三年国战,怒斩敌酋,无人能挡!功勋卓著,获封天王!三年前,祖父死因不明。载誉而归之时,妻子被族人所逼,与豪门大少举办婚礼。逆鳞之怒,触之必死。恃强凌弱?本王,就是来找你们麻烦的!...
整个南都,能镇得住霍家太子爷的只有南慕瓷。虽年纪小,明能偷人生子,谋财害命,被家谱除名,还能顺道要他的命。暗能割肝捐肾,丢条半条命也半声不坑。走哪儿都声名狼藉的丧家之犬,所有人都觉得她配不上矜贵的霍三少。只有霍三少觉得,佳人在怀,软玉温香怎么都不够,你们都别闹,她是我小心肝祖宗。...
...
夜簌簌既明。朗朗乾坤,我曹即明唯有一剑气极山河九万里,春风起人间,平得天下事,四海皆安澜。...
血刀,红色,血红。不仅是柄杀人的魔刀,也是热血义气的象征。我欲得天下,不惜千万人死。欺我兄弟者请做刀下亡魂。披上枭雄的外衣就再难脱下,背后的酸楚几人得尝?谁说枭雄不爱儿女情长却只能目送情人远去,既走,就不要回头。我心只有中原。本书已完稿,请放心收藏,绝不断更。新书需要支持,请大家多多捧场。...